把脉中医诊断最全的脉诊
“把脉"中医诊断(最全的脉诊)
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,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。又称切脉、诊脉、按脉、持脉。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,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,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,脉象就有变化。
现在很多人都不信“脉诊”,在初学者的眼里,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,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,所谓的脉,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。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,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,如果真是没有作用,也不会流传至今。
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《脉经》,产生于晋朝,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,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。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,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,如晋代的《肘后备急方》、宋代的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、明代的《濒湖脉学》、清代的《望诊遵经》等,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。
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,是一项独特诊法。脉诊又叫切脉,是中医“四诊”(望、闻、问、切)之一,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。
在这里小编要说的是,脉诊不好掌握,是比较难学的。当然,学会了,你也成了半个中医。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,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“神乎其技”。
PS:《黄帝内经》中讲,脉是气血运行的反映,诊脉不但要了解整体气血循环的变化,切脉要结合视精明,察五色,观脏腑、形体强弱盛衰等各方面,特别指出,早上是诊脉的最佳时间。
接下来小编将带大家进入脉诊的世界,了解、学习您所不知道的脉诊知识。为了方便大家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习,小编整理出了“脉象”归类总结。(包括流利度类、脉位类、脉宽类、脉率类、脉力类、脉律类、张力类。)
流利度类
滑脉——多主饮食过度
脉象特征:往来流利,如盘走珠,圆滑而似数。
主病:肝热头晕,肝火上炎,影响到情绪,导致头晕、头涨、头痛等症状,时间长了容易导致肝炎或其他肝脏疾病。
涩脉——多主津液亏虚气血瘀滞
脉象特征:往来艰涩不畅,如轻刀刮竹。
主病:涩脉可见之于多种病证,如伤精,血少,气滞血瘀,挟痰,挟食等都可出现此种脉象。与迷走神经兴奋,心率减慢,心输出量减小,血流速度减慢,血液黏度增加等因素有关。
脉位类
浮脉——主表证
象特征:举之有余,按之不足。
主病: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,卫气抗邪,脉气鼓动于外,故脉位浅显。浮而有力为表实;浮而无力为表虚。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,阳气不足,虚阳外浮,脉浮大无力为危证。
沉脉——多主里证
脉象特征:轻取不应按始得,其特点是脉位深。
主病:里证,也可以见于无病的正常人。非健康的沉脉多主里证。如果脉沉而有力,多为里实,邪实内郁,正气尚盛,邪正相争于里,致气滞血阻,故脉沉而有力,可见于气滞、血瘀、食积、痰饮等病症。
伏脉——主邪气内伏
脉象特征:重指力推筋按骨始得,甚者伏而不见。
主病:伏脉多见于邪气郁闭之实证,也可见于某些厥证,临证中也可见于剧烈疼痛的病人。
牢脉——多主里证实寒
脉象特征::脉来实大弦长,浮取、中取不应,沉取始得,坚牢不移。诊脉时要用重指力切按。
主病:牢脉可见之于阴寒内盛之实性病证,也可见之于疝气,或者癥瘕积聚病人。(如果是有此脉的话是建议进一步检查一下血常规和相应部位的B超情况,当明确情况后再决定是在中医的指导下采取药物治疗,还是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。)
脉宽类
细脉——多主虚弱证
脉象特征:脉细如线,应指明显。
主病:脉细主虚证。主要指阴虚、血虚,阴血不足脉管不充盈,所以脉现细小。阴阳气血都不足的久病虚证,脉也细小。单纯的阳虚气虚,脉现沉微,阳虚气虚较重出现阳亡气脱的危险阶段时,脉反现浮大无力。
洪脉——多主热证
脉象特征:洪脉极大,状如洪水,来盛去衰,滔滔满指。
主病:洪脉主邪热亢盛病证。洪脉主热证,通常是由于阳热亢盛至极,或是由于脏腑间有火热内蕴,所产生如烦渴、面红、身热等症状,因而会出现如波涛般汹涌,来盛去衰的洪脉。若久病气虚,或失血、久泄等病证见洪脉,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。
散脉——多主元气离散
脉象特征:浮散无根,至数不明,脉位浅,轻取似有。脉势微,按之即无。不任寻按,中取沉候皆无。
主病:病情危重元气离散时可见此脉。临床上,可见于偏瘫、消渴、水肿、症瘕积聚的晚期。散脉还可见于心气不足,心阳虚衰,喘而不能平卧,心悸怔忡,四肢浮肿者。散脉与紧脉相反的脉象,散脉散漫无力,浮散无根;而紧脉紧张力,脉搏劲急。
脉率类
迟脉——多主阴证、寒证
脉象特征:脉来迟慢,一息不足四至。
主病:迟脉以寒性病证为多见。迟而有力为实寒证,迟而无力多主虚寒证。热病仅见迟脉者,若湿热阴滞其脉迟而软;若实热内结症见腹满便秘者,脉象迟而有力。
数脉——多主阳证、热证
脉象特征:息脉来五至以上,来去较快。
主病:数脉以主热证为其主要临床意义,但心气衰弱时也可见之。数脉主热证。因邪热鼓动,血行加速,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;若久病阴虚,虚热内生,血行加速,脉数而无力,为虚热证。
脉力类
虚脉——多主各种虚证
脉象特征:三部脉举之无力,按之空虚。
主病:虚脉主虚证,多为气血不足或脏腑虚证。气血不足,气不足以推行血脉,则脉来无力;血不足以充于脉,故脉按之空虚。脏腑功能低下,精血津液亏损,即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,常可见虚脉。
实脉——多主各种实证
脉象特征:指脉之搏动充满寸、关、尺三部脉位,举按均有力。
主病:实脉多主邪盛,正气不虚的实性病证。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,正邪相搏,气血充盈脉道,搏动有力。实脉为阳火郁成,发狂谵语吐频频,或为阳毒或伤食。
弱脉——多主气血不足
脉象特征:极软而沉细,但是体质虚弱的人也可见到此脉。
主病:弱脉多主气血不足之证。有弱脉者有可能是气血两虚,应该益气补血,活血通络,滋补肝肾,促进新陈代谢,改善血液微循环。如眩晕、肝血虚证、寒滞肝脉证、脉痹、气虚眩晕。
濡脉——多主气血亏虚
脉象特征:浮而细软无力,气势软弱。
主病:濡脉见于虚证和湿病。临床上,气血不足者濡脉,有少气,懒言,自汗,喘息,遗精,失血,泄泻,骨蒸,惊悸等症。由于湿邪引起的则见胸闷,脘痞,头重,肢体倦乏,食欲不振,小便不利等症。
微脉——气血阴阳俱虚
脉象特征:极细极软,按之欲绝,似有似无,模糊不清。
主病:阳衰气微,无力鼓动,故见微脉。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;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。久病脉微,是正气将绝;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。但邪不太深重者,或尚可救。多见于心肾阳衰及暴脱的病人,或慢性虚弱病后元气大虚等。
脉律类
结脉——主急性心脏问题
脉象特征:脉来缓慢,时有一止,止无定数。
主病:病人出现结脉,常提示该病人可能是阴盛气结,寒痰血瘀,癥瘕积聚。
促脉——主心律失常
脉象特征:脉来数而时有一止,止无定数。
主病:促脉可见之于阳盛实热,气血痰饮,宿食停滞,以及肿痛诸证,但心病见之者则应细辨心病之寒热虚实。兼有气滞、血瘀、停痰、食积及风湿性心脏病,冠心病等。
代脉——主心跳规则性歇止
脉象特征:脉来迟中一止,止有定数,良久复来。脉搏间歇时间较长。
主病:病人出现代脉,常提示该病人可能是脏气衰微(尤其是心气衰竭),也主风证痛证,七情惊恐,跌打损伤。
张力类
芤脉——主血液或津液大量散失
脉象特征:浮大中空,如按葱管。
主病:芤脉多见于失血,伤阴,失精之早期。
弦脉——多主各种肝病
脉象特征:端直而长,如按琴弦。
主病:弦脉是临床最常见的脉象之一,肝胆病、各种痛证、痰饮、疟疾病等均可有此种脉象。弦脉是肝胆病的主脉,肝为刚脏,病则经脉筋经紧急,所以脉端直而弦。痛证脉也多现弦象,因胃腹痛多是肝气横逆克伐脾土所致。
紧脉——多主各种寒证引起的疼痛
脉象特征:脉束绷急,应指时其状如牵绳转索。
主病:紧脉可见之于寒证(实性寒证),常见于寒邪外束或里寒独盛,寒邪挟宿食,出现腹痛、关节疼痛等症。
革脉——多主寒证、虚证
脉象特征:浮而搏指,中空边坚,如按鼓皮。
主病:临床上,常见于妇女流产、阴道流血不止,男子精、阳痿、小腹冷痛,以及虚劳精血亏损的病证。革与弱脉为相反的脉象,革脉浮大中空而脉管较硬;弱沉细无力而脉管软弱。
新中医望诊特色诊疗暨新四诊(手诊面诊眼诊耳诊)精修班
一、手诊疗法
1、手诊疗法概况
在诸多望诊中,手诊最为神秘,但掌握之后,对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快速,省时省力,便于实践.手诊技能已经在美容、保健行业广泛应用,且深受营销人员、消费者喜爱,但是也存在理论不系统、知识点零散等问题,不利于手诊技能的健康发展.为了让初学者得到系统全面的学习,让有经验者巩固基础知识,系统掌握手诊的基础理论和方法,本院安排资深中医手诊专家亲自面授.
2、手诊疗法培训内容
专家讲师将在课程中传授自己多年来手诊实战经验,系统讲授中医手诊理论,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,使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条理地掌握最多的知识和技能,为课后的实践和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指导.
手诊手疗特点、手诊方法的分类、手掌反射区定位法、手指反射区定位法、手背反射区定位、五指诊断、手部按摩手法、讲授腰椎病的调理方法、颈椎病的调理方法、腿部不适调理方法、高血压调理方法、心脑血管疾病的调理方法等;
气色、指形、指甲、甲半月、全息位点、手掌经络全息诊疗法,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位群诊断,掌纹诊病,掌纹时间流年测算法,掌中八卦九宫划分.
二、面诊疗法
1、面诊概况:
现代面诊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,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.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、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.身体的异常变化,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.检查面部,可发现有骨的形状、肌肉紧张度、弹性、收缩力的变化,还可有肿胀、皱纹、结痂、缺陷、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、疼痛等.如欲知哪一脏器有病,只要看一下面部所表示的部位,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即可查明其对应脏器有哪些疾病.
面部的变化与内脏的疾病息息相关,当内脏发生病变,即在面部有所反映.因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,又为经脉所聚,《灵枢邪气脏腑病形》曰:“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,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.”中医认为,人体五脏六腑在面部都有一定的反射区,而脸面就是脏腑的外衣.面诊就是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神、色、形态等的变化来判断五脏六腑各个部位的健康状况.这一方法在被用于疾病诊断时非常灵验,被称为“神明之术”.
2、面诊培训内容:
通过学习让大家见证面诊的神奇,了解看相知病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,各种常见病的外相,面部斑、线、点、痣诊病解析,全息整体的缩影,观鼻测病,观额看病,皱纹诊断,色斑诊断,眼袋诊断,脸部各部位症状表现,30个写在脸上的健康密码;表现观察面部色泽,五脏与五色,五脏六腑在面部分布定位和经络在面部循行部位,面部诊断,面诊的要求和注意事项.
三、眼诊疗法
1、眼诊的培训内容
彭静山教授根据《内经》理论,十二经脉与眼的关系,以及东汉时华佗的"观眼识病"法所述:"目形类丸,瞳神居中而前,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。内有大络穴,谓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肾、命门各主其一;外有旁支细络,莫知其数。皆悬贯于脑、下连脏腑、通畅气血往来,以滋于目,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见,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"。从而得出了看白睛上的血丝来诊断全身疾病的方法。经十多年来几万只眼睛的实践,达到了只要扒开眼皮一看,就能知道病在某经、病程长短、病势轻重、病情消长、病因寒热虚实等。并且还可知疾病原发在某经,现在是否传经,传经以后,原发的那经是减轻还是加重,以及病的来龙去脉,预后转归等等,部可以在两三分钟内一目了然。
本次眼诊课程讲授的观眼识病法,主要用肉眼观察在双眼各区穴出现的血丝颜色(鲜红、紫红、深红、红中带黑、红中带黄、淡黄、浅淡、暗灰等),形态(根部粗大、曲张、怒张、延伸分岔、隆起一条、模糊成片、垂露)的变化来判断全身疾病。在内科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,因为可以从其变化诊断出正邪的盛衰、病邪的部位、病势的进退及治疗得当与否。《灵枢·大惑论》云:“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注于目而为之精。”可见眼睛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。古代就有五轮归属五脏的方法,具体是:风轮属肝,气轮属肺,肉轮属脾,血轮属心,水轮属肾。
四、耳诊疗法
1、耳诊概况
耳诊疗法是指通过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,是中国古老的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,现代耳穴诊治法已成为一门新学科——耳医学.耳与内脏器官存在密切关系,内脏疾患时在耳廓上有相应的全息位点出现,耳廓形如胚胎倒影,它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(生物全息理论).用耳穴治疗的病种达余种,这些病症涉及内、外、妇、儿、五官、骨伤科,不仅能够治疗功能性疾病,而且可以治疗器质性疾病,并用于防病、美容、保健、抗衰老、戒烟、戒酒等.
2、耳诊疗法培训内容
耳诊的理论依据,通过耳诊疗法针对损容性疾病的穴位应用、减肥常用耳穴的定位
及主治和功用,常见疾病在耳廓上的反应,耳廓的脏腑分属,耳穴诊疗防治疾病的奥秘、特点及作用,耳穴减肥的取穴原则及特色治疗,耳穴治疗选穴配穴原则.
1五、
1、最大特点:姜军作老师已然研究出解开四诊之钥匙,从此四诊不再抽象,让你快速诊断各种常见病、以及所在病位.(荣获大量学员一致好评之作)
2、本班为精英教学模式,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,确保让每个学员都可以学会,专家和学员同台操作,“手把手”互动教学,直到学会为止,结业后即可独立开展工作.
2六、
个人门诊医生、医院针灸科、中医科、骨伤科、理疗科、疼痛科、康复科、从事推拿、软组织损伤、脊椎病、理疗、骨伤、康复、针刀、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等科室医师、理疗师和从事针灸技术、教学、科研机构,以及从事针灸保健、养生馆,减肥、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等.中医爱好者和保健师.
3七、
姜军作医学博士,中西医结合博士后,主任中医师,针灸科主任,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理事,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肥胖病委员会主任委员,大连市整形美容学会美容中医组组长”擅长针灸减肥、经络埋线减肥、中医美容、中医及针灸治疗内分泌及代谢疾病、针灸治疗女性月经病等;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,后顺利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硕士及博士毕业.从事针灸治疗肥胖和美容性疾病已十余年,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.获教育厅优秀成果奖,大连市科技进步奖,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大连大学优秀教师,承担国家及省级课题7项.发表学术成果专著5部.近5年发表刊登在权威学术杂志论文十余篇.
八、
年3月1日—3日(2月29日全天报道)郑州
十一、
1、培训费每人元(包括:资料费、证书费、合影以及终身免费复训的费用).食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,费用自理,也可自行安排.
新学员提前注册缴纳报名费元,可优惠元,现场交0元,即总费用4元.
2、参加学习的学员必须以电话、短信、邮箱或其他方式报名注册.
3、提前注册缴费者,开班前需提前联系,带好缴费单据,报到时直接扣除.
4、为保证培训质量,本班有名额限制(20人),以报名先后顺序安排席位,敬请谅解.
全国统一报名及崔老师
版权声明
1、本文来源于网络,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仅供临床思路参考,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。2、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尊重知识与劳动,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。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zjhsl.com/zwqc/69740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