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好铁人后代建好铁人城市让书香大庆
11月13日,《大庆日报》报道了全国“乡村阅读榜样”黑龙江省唯一入选者、肇源县农民杨志华的故事。与此同时,获得全国“乡村阅读榜样”黑龙江省唯一入选者、肇源县齐琦的故事,也进入我们的视野,众多读者推介、讲述齐琦坚持乡村阅读推广的故事。
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乡村文明需要阅读奠基。近些年,随着全民阅读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,一批热爱阅读、热心公益、引领乡风文明的农村阅读榜样相继涌现,他们就像亮在夜空的星星,吸引众多目光转向他们、转向乡村大地!
近日,记者采访了齐琦,并在此向广大书友诚征“乡村阅读推广人”,写实他们的故事,助推乡村阅读发展。齐琦获得年大庆市十佳阅读推广人称号。
上篇:齐琦的阅读故事齐琦小传齐琦,现任肇源县政协党总支专职副书记,因喜欢读书、对基层文化工作有所了解,尤其对基层阅读深有体悟,成为乡村阅读推广人的典范。
报纸包裹的童年一名阅读推广人,首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,这一点尤其重要!齐琦的故事就把这个最朴素的道理讲给我们听。
齐琦对童年的所有记忆,都与报纸有关。母亲在印刷厂工作,总带回来一些废旧报纸,家里墙上糊的是报纸,桌上铺的是报纸,缝纫机腿下垫的是报纸,垃圾桶是报纸折的,笸箩是报纸糊的……还不识字,齐琦就扶着墙“看”报纸,看里面的照片,看上面大大小小的字。把能看到的字都看过了之后,她就仰着头看、踩着椅子看。
五岁开始,齐琦跟母亲学认字。识了字,母亲又教她查字典。从此,齐琦能独立完整地读报纸了。后来,母亲每天下班回家都给她带一份报纸。吃过晚饭,她就安静地坐在灯下,看完整份报纸。
“妈,那时候你为什么每天回家都带一份报纸呀?”齐琦第一次认真地问母亲,已经是大学毕业三年后。她记得看过的《大公报》比较多,后来在网上查到,其以“开风气、牖民智、启我同胞聪明”为宗旨,也正好契合了母亲的初衷,报纸确实算得上是齐琦的启蒙读物。
“当时厂里的报样比较多呗。”母亲微笑。齐琦总觉得母亲眼角的皱纹里有许多故事。
英汉双语阅读小学二年级的暑假,齐琦去舅舅家玩,她发现了宝藏——舅舅家有着一架子一架子的书,这些书让她爱不释手。假期结束,她才“啃”下书架小小的一角,恋恋不舍离开时,舅舅为她挑选了好多书带回家。
上高中后,齐琦所有零花钱都用来买书,主要买名著,刘墉、余秋雨的书也会买些。校外的三轮车上专卖旧书,不用花太多钱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书,这让齐琦很开心。
年,齐琦考上了黑龙江大学。学校对面的图书馆成了她新的阵地,校门口的学府书店也是她去得最多的地方。最吸引她的就是“书虫”系列双语书,绿色的薄薄一本书,一页是英语,一页是汉语,每本书不超过20元钱。齐琦每个月都去买一本,从《简爱》到《黑骏马》,一本本都买回来……
一行一行英文读着,英语水平提高后,齐琦开始买更厚更难读的全英文读物,从小说到历史、哲学、心理学……阅读让人心宽心慈,书中见人间百态。从此,对他人、对这个世界,多了一份温润的心疼与关照。
女儿出生以后,齐琦用录音笔给女儿录制经典故事,她还特意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放一些精心挑选的书。果然,进入识字期的女儿,很快踏进了齐琦精心布置的精神国度。看着女儿如自己一般爱读书,齐琦偷偷地笑了,她又想起母亲笑起来眼角浮现的皱纹。
下篇:书香在田野上氤氲齐琦的失落与满足年,齐琦到肇源镇工作,负责新农村振兴文化墙的宣传工作,结合肇源特色,齐琦设计了带有莲花等图案的宣传墙。年,镇里实行班子成员包村制度,齐琦承包的是双胜村。每次下乡,她都会借着检查工作的机会,去村小学看看,看看小学里有多少学生,有没有图书室,有多少图书,孩子们喜不喜欢读书……
“第一次去的时候,我发现一所小学只有几十个学生,有的班级学生还不足10人,我就去找村长问情况。”说到这里齐琦笑了,当时她刚刚来这工作,对学校的情况不了解,看到一个班级学生那么少,她有些控制不住情绪,就去找村长“兴师问罪”。“结果闹了个大乌龙,并不是学校辍学率高,而是有一些孩子去城里读书了。”齐琦说。
经过多次观察,齐琦发现,村里的孩子很爱学习,也喜欢读书,但是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室,更没有专门的老师引导学生们阅读。齐琦找到学校领导,提出建图书室的建议,学校很配合,专门收拾出一间屋子做图书室,村里也给图书室置办了书架。齐琦联合几个要好的朋友为图书室捐书,她捐了十几本名著,还捐出了自己私藏十几年的二百多本《读者》。
村小学的读书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,看到孩子们有课外书可读,齐琦感觉特别满足。有时候,她还会邀请朋友来学校带领学生们阅读,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。然而,村小学终究没挺太久,陆续又有学生离开农村走进城市,有的班级老师甚至比学生多,不得已,几所邻近的村小学合并成了一所小学。这也意味着,没有走出去的学生,要去更远的村镇读书……双胜村小学被合并的事让齐琦情绪低落了一阵!
就像儿时爬上屋顶看向满野的向日葵一样,齐琦的目光看向了整个乡村大地——她开始调研乡村基层阅读现状:虽然每个村都有农家书屋,但是利用率却不高。主要原因有两点:一是现在留守村里的农民大多数年龄偏大、文化水平偏低,没有阅读习惯;二是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成绩,对阅读课和购买课外书籍没有过多投入。
齐琦意识到:阅读在农村属于小众爱好,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培植期和积累期!怎么办?
齐琦想,这是一个容不得半点掺假的事情,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前行——1.挖掘读书带头人,联合那些有时间、有精力的老党员或老教师参与进来;2.发动孩子们阅读,孩子的习惯容易养成,特别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在校的小学生,是最容易养成阅读习惯的群体;3.在乡镇成立读书会,让读书活动更有组织性、方向性,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阅读的群体;4.通过民间发动、官方配合的方式组织读书活动,使活动更有操作性和实效性……
举办聆听身边的朋友——源缘书友见面会。
农家书屋?读书会随着逐渐深入村镇工作,齐琦又把捐书的范围扩大到其他乡镇。
齐琦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,让农家书屋真正利用起来!结合乡村留守人群的特点,以及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,齐琦组织定向书籍捐赠,越来越多的农业类书籍被摆放在了书屋,慢慢地,农家书屋有了人气。
年,齐琦与六个志同道合的朋友,组织成立了源缘书友会。这六个人分别是:程加昌、李秀娜、曲庆子、王姝懿、宋立娟、井爱军。书友会还开通了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zjhsl.com/yfzw/696986.html